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在泰国和印尼拓展电力装备新蓝海
在市场竞争中转型升级,从几十人的小公司逐渐成长为我市电力装备行业的骨干企业
核心提示
就在前几天的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大盛微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盛微电)作为许昌企业“走出去”的典型,在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10年来,大盛微电从几十人的小公司逐渐成长为我市电力装备行业的骨干企业,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升级为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及综合服务运营商。
那么,作为一家“小巨人”企业,大盛微电是如何从国家发展战略中觅商机的?“走出去”又给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9月11日,记者对大盛微电进行了采访。
海外电力市场的巨大潜力 促使企业“走出去”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盛微电。车间里,工人正在有序地工作着。
大家都知道,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力装备产业链,成为全国电力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培育3个千亿级产业,电力装备产业毫无疑问地成为三大产业之首。大盛微电,也是在许昌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的。
说起企业为何要“走出去”,大盛微电总经理葛娅丽告诉记者,“十三五”规划将“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要战略,电力装备行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装备类行业之一,电气企业必须紧随国家政策,享受政策红利。
“海外电力市场需求巨大,仅以印尼市场为例,印尼现有人口2.6亿,但人均电力总装机量仅为0.25千瓦,约相当于中国的1/4、西方国家的1/17。”葛娅丽说,未来10年印尼年经济增速计划为6.7%,电力消耗增速为8.7%,电表行业、开关柜、户外断路器及光伏发电设备每年投资金额为15亿至25亿美元。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有了“走出去”的意愿,大盛微电是如何强化自身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的?
大盛微电利用中国电力行业高速发展的大好机会,全力推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与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及全国多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在技术引进方面,该公司紧跟国际趋势,密切关注国家发展方向,与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著名电气集团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引进了OKKEN等世界知名品牌智能型配电产品,利用强大的品牌优势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巩固行业地位。
大盛微电依托新能源与微电网、电力通信、智能配电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现有产品科技含量。目前,该公司拥有知识产权4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25项,外观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2项;7项产品通过省部级和行业的技术鉴定,24类产品通过产品型式试验,21类产品获得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3C)证书。
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找到企业发展更好的位置
那么,大盛微电是如何“走出去”的?
“我们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化进程,融入全球经济发展。”葛娅丽说,大盛微电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2015年,大盛微电取得了进出口资质,成立了尼泊尔、印尼等海外办事处,拟通过海外投资、并购重组的形式,利用境外当地企业的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拉动公司产品直接出口。
该公司在泰国以参股投资的方式,和中信建设、泰国某电力公司合资成立电力装备公司,提高公司产品在泰国市场的占有率。
防范“走出去”的风险
用海外战略提高企业实力
如今,大盛微电已经形成了新能源与微电网、智能配电与自动化、电力通信等三大产品系列以及工程服务、国际业务等两项服务,国内、国际业务两轮驱动,产品与系统集成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并驾齐驱的业务格局。
“我们计划3年内营业收入跨越10亿元大关,迈入中国电气行业100强。”葛娅丽说,大盛微电计划在三年内做到“两个百强”——中国电气百强企业、河南省百强企业;在十年内实现“两个百亿”——产值百亿、市值百亿,跻身大中型企业的行列。海外战略是保障公司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
葛娅丽告诉记者,近年来,大盛微电对海外业务的参与都是由浅及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该企业也通过海外战略,增强了实力。